赵执信纪念馆
2012-02-22 19-11-44 来源:http://baike.soso.com/v2... 作者: 点击:次
暨赵执信纪念馆,2005年已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长久保护。
概 述
赵执信纪念馆(因园),占地面积 15640 平方米,建筑面积 3970 平方米,绿化面积 6940 平方米,水面面积 3540 平方米。其内主要建筑物有:赵执信故居、深约堂、绿静轩、虚舵楼、览秋台、听泉榭、西笑亭、衔月亭等亭台廊榭十余处,另有摩崖石刻、石雕影壁、假山池塘、叠瀑溪流等景点,还有文石盆景、古今陶琉、名人字画、赵执信生平及学术成就等展览。此处背依荆山,下临秋谷,山岩重叠,泉水绕屋。春之日桃花夹岸,溪水流红;夏之日浓阴消暑,杨柳摇青;秋之日松涛盈耳,秋花飘香;冬之日竹石凝寒,泉水腾雾。这里“山水皆有自然之趣,名花夹修竹,佳果藏清萌,地富锦鳞,林多啼鸟” 。天然秀色与人工结构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的确是一处幽雅恬适之所,旅游观光胜地 。
因园简介
因园,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 1685 年),是赵执信的祖父赵双美所建,至今三百余载,历尽沧桑,坍塌无余。
赵执信晚年退居因园,去世后,该园卖于钱氏。历传六世,亭堂台榭,毁坏甚巨。民国初年更建范公祠时,在因园沿河故道上筑西屋五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因园仅存览秋台、磺庵,别的已颓圯无存。1994年3月,博山区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因园,特请山东建工学院张建华副教授依规划设计。根据史料记载和现代遗址,新建的因园复修了磺庵、览秋台,重建听泉榭、衔月亭、深约堂、长廊、摩崖石刻等。整个重修工程区政府投资727万元,动迁116户居民,总占地面积1564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970平方米。历时三百余日,全部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昔日名园重放光彩。现在的因园,除重现当年园林胜景外,还藏有大量赵执信的诗文著述和生平资料,成为开展赵执信研究的重要阵地。
一九九四年,博山区人民政府投资七百余万元,在因园组建赵执信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卓有成就的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因园“山水皆有自然之趣。名花夹修竹,佳果藏清荫,地富锦鳞,林多啼鸟”。园内建筑物皆据历史记载恢复,现有:赵执信故居、深约堂、绿净轩、虚舵楼、览秋台、听泉榭、西笑亭、衔月亭等亭台廊榭十余处。它背依荆山、下临秋谷、山岩重叠,泉水绕屋,加之范公祠南北相邻,的确是一处幽雅恬适之所,旅游观光胜地。
地理位置 风景
怡园:
怡园,又名似园。在“后乐桥”北,是清初赵进美(字韫退,号清止,明崇帧进士,官至中议大夫)的别墅。据《怡山文集》载,赵执信的祖父赵双美,叔祖父赵进美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在“后乐桥”南北同时破土兴建因、怡两园。
怡园的建筑风格,兼具北国园林的雄奇和江南园林的娟秀,布局虚实映衬,大小对应,高下相称,曲折有法,堪称博山园林之表。
据赵进美《怡园记》载:该园占地十七亩,园中假山逶迤,亭榭隐约,棠云梨雨,竹影摇曳,景色十分幽雅。筑有岗漪亭,清音阁、凉洞亭,绿滋斋,适我堂、清止阁、醉石轩等。范泉之水蜿蜒北来,更为怡园增添生机。园中景色俏丽,皆有可观,而清音阁尤为是圆结构之佳者。清音阁高檐冀展,回栏曲榭,铺石导水,环阁而流。南临方池名曰“鸢飞鱼跃”,锦鳞嬉戏其间。水自石龙口中泻于池中,莲盆承之喷珠溅雪。若在清音阁下“雪洞”中仰观飞瀑直下,似置身水帘洞之中。
建国前,怡园东部曾辟为怡园小学,是我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建国后,易名为北亭子小学。一九五八年,在怡园西北部建淄博市文化馆,后更名为市艺术馆,后为博山区文化馆。一九八三年博山区少年宫迁入校址。一九九三年,在怡园东部位置新建博山图书馆。由于时代变迁,怡园内的古建筑大都不存在,唯清音阁保存完好。尚存的部分石碑、石刻记录了当年的风采。
因园:
因园毗邻“范公祠”,在范河以东,“后乐桥”南。原由赵执信祖父赵双美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后坍塌。一九九四年,博山区人民政府投资700余万元,依据史料记载重建,并在此新建赵执信纪念馆。
因园占地面积15640平方米,建筑面积3970平方米,绿化面积6940平方米,水面面积3540平方米,重要景点有:赵执信故居,深绿院,虚舵楼,览秋台,听泉榭,西笑亭等亭台廊榭10余处,另有摩崖石刻石雕影壁,假山池塘,叠瀑溪流等点缀。
在因园正门处,迎面为摩崖石刻“秋谷高风”,高约丈余,其字为赵执信书稿集墨。向北过三曲桥,为一方长5米,高3米的石雕影壁上刻“饴山谈龙”四个大字。背面镌刻着赵执信的生平传略。
赵执信纪念馆位于因园北部,是其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286平方米,房屋15间,是一处清代风格的四合院。大内两侧有1封石狮,原置于马行街故居门前,后移于此。正堂为“磺庵”,是赵执信晚年著书立说之处。室内正堂现悬有赵执信的画像,两旁楹联是“梦抛滨海三千里,身耐风霜七十秋”。床头悬挂着“无想道人”的自署条幅。室内陈列物还有山几、方桌、元魁椅、罗汉床、书橱、书桌等。院内东厢房为赵执信生平展室,西厢房为赵执信学术成就展室。
听泉树,位于赵执信纪念馆园林部分之巅,是赵执信经常驻足的地方。他对此处迷人的景色曾作过详尽的描述:池光回映曲槛平,涧水遥穿洞户行。竟日深林乡寒雨,四时空谷送秋声。主宾谈向铿訇息,鱼鸟心从寂历生。忆访仙人园亭馆,水精帘槛坐分明(《题因园听泉榭》)。
深绿书院,位于赵执信纪念馆的西面,为一独立庭院,占地800平方米。北房称“深约堂”,东房称“绿静轩”。现此处为“博山藏石馆”。
梅园,在赵执信纪念馆的西面,内植腊梅、红梅、绿梅等10余种。因园长廊由街月亭始,沿范河自南朝北经此处向东折去,底蕴深邃,与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令人留连。
赵执信简介
赵执信,字伸符,晚号饴山老人,生于清康熙元年(公元 1662 年),卒于乾隆九年(公元 1744 年),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他是清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
赵执信生平
一、故 里
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亦号无想道人,晚号饴山老人。生于康熙元年(公元 1662 年)十月二十一日,死于乾隆九年(公元 1744 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一生共活了八十三岁。他的家乡是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到雍正十二年改为博山县,就是今天的淄博市博山区。先生是清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是孝妇河畔的三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二、家 世
赵执信的远祖,据说是宋室贵族,北宋靖康(公元 1126 年)之难避居山东蒙阴。明朝初年他的始祖赵平由蒙阴迁居到颜神镇。二世祖赵彦名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赵廷杰,后人聚居在颜神镇的城南,称为南赵,小儿子赵廷毅,后人聚居在颜神镇的城北,称为北赵。自始祖赵平传到赵执信这一代正是第十二代,从支系上看赵执信是属于北赵的传人。
赵执信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的曾祖父赵振业是明天启乙丑进士,曾官居监察御史。进入清朝后,曾作过山西、江南两布政参议。叔祖赵进美,是明崇祯庚辰进士,进入清朝后,官职为福建按察使。祖父赵双美是个拔贡生。父亲赵作肱是个增生。他的岳父是内秘书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的大儿子孙宝仍,其官职为光禄寺主事。他的岳母是刑部尚书王渔洋的从妹,也就是说赵执信既是孙廷铨的孙女女婿,又是王渔洋的外甥女婿。
三、童 年
赵执信自幼受到书香门第的熏陶,少有才名。九岁提笔能文,号神童,曾以奇语惊其长老。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回乡探亲到赵府,见到一谈吐超凡,聪明过人的少儿,他,就是赵执信。大学士孙廷铨非常喜欢他,召他到身边问其会不会作诗,执信毫不谦虚的说: " 能吟会作 " 。于是大学士孙廷铨命其作《海棠赋》,执信现场发挥,诗文很快即成,看罢诗文,孙廷铨非常敬佩的说: " 执信远大器也 " 。当即将赵执信招为孙婿。
四、入 仕
赵执信十四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十八岁考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当时以博学鸿词科选入翰林院的名士:毛奇龄比他大三十九岁,陈维崧比他大三十七岁,朱彝尊比他大三十三岁。这些文坛上的长辈,都非常赏识这位青年作家的才华,并与他结为忘年交。一代诗宗王渔洋也心折其才,也想把他罗致门下。进入翰林院后,他二十三岁就担任了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岁升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右春坊和右赞善均为正五品官职),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七年的时间,升到这样的职位,不算不快。但是当时的封建统治集团是互相倾轧的,是妒贤忌能的,而这位新踏上仕途的青年,并不了解封建统治集团内官场的风险,他憎恨官场上的黑暗、肮脏,不仅不善于趋炎附势,逢迎巴结,反而恃才傲物,目中无人。黄叔琳在《赵执信墓表》里也说: " 朝贵皆愿纳交,而先生性傲岸,耻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 " 这样,在后来的暴露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派系斗争中,他就必然成了被打击、排陷的主要对象。
五、主 考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赵执信出任山西乡试正考官,他慧眼识珠,选拔的举人多数是有志之士,栋梁之才。山西乡试结束后便道回归故里,探望亲朋好友,途中经过冷泉关,晋城等地,并再次翻越太行山,在这期间,他创作的诗有四十四首,收入《并门集》,其中七言古诗《道傍碑》是赵执信初期的优秀作品。这首诗对当时官场上阿谀奉承的恶劣作风及文章辗转抄袭、千篇一律的风气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并对劳动人民凿石运碑的艰难困苦生活表示了同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思想情感。
六、居 官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 1686 年)赵执信升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右春坊右赞善为正五品官),《元》 《明史》纂修官兼预修《大清会典》。当时,康熙皇帝下旨选拔五十余进入翰林院纂修《明史》,参选者都是有识之士,入选者更是绩学雄文,赵执信即是其中之一。在《大清会典》分工纂写时,许多有识之士都婉言谢绝,不敢担负其重任,赵执信阅国书、查档案,精心编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赞扬,同时,也使同行们从内心里感到赵执信确实少有才华。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 1685 年)至二十八年(公元 1689 年),赵执信在这期间创作的诗集定名为《闲斋集》,收集的诗歌有四十六首。其中的五言古诗《赠李生》通过对李生的临别赠言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未来政治风波的预感。五言律诗《蝉》,他描述了蝉的生活的清苦,孤寂和环境的险恶,作者写 " 蝉 " 实际上是在写自己。
七、罢 官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 1689 年)这年赵执信二十八岁,发生了《长生殿》案件。这年八月中旬,执信受好友洪升的邀请,观演了《长生殿》传奇。此时正是康熙佟皇后国丧期间,事后被对赵执信有很大意见的给事中黄六鸿上告,以 " 国恤张乐大不敬 " 的罪名,请皇帝治罪。执信面临不测之罪,不顾个人安危,到考功处声明:说“赵某当座,他人无与”。赵执信被罢官除名。执信不向封建统治集团低头屈服,而是宁愿自己受处分,也不出卖朋友,这种骨气是难能可贵的。他被罢官后,有《出都》诗一首: " 事往浑如梦,忧来岂有端,罢官怜酒失,去国觉天寒,北阙烟中远,西山马首宽,十年一挥手,今日别长安 " 。这首五言律诗,是康熙二十八年初冬作者被削职除名后离开北京回家时写的。开头两句写了削职后沉重的忧闷心情;其次两句写了削职的原因和出都的时间,最后四句写了离开北京时的情景。《长生殿》案件发生后,北京曾流传着这样一首诗: " 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出《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 。这首诗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赵执信才华的高度赞扬和对他不幸遭遇的惋惜。赵执信自十八岁做官到二十八岁被削职为民正好为官十年。
八、还 山
自康熙二十八年(公元 1689 年)秋至康熙三十二年秋,这四年的时间,是先生削职还乡在博山家居的第一个阶段,这期间他的活动主要在颜神镇范围内,有时也到益都和临近的淄川、临淄、新城等地。他的诗作《还山集》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共收入诗歌九十九首。这些作品除了描写自己和园林别墅一带的自然景物以外中,较多的是抒发他对封建统治当权派的不满。其中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如《纪蝗》、《后纪蝗》这两首诗,较为形象的描写了蝗虫损害庄稼的残状。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充分表达了他同情劳动人民憎恨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感情。
赵执信罢官回到博山后的几年内,还经常与一代诗宗王渔洋诗歌往来,如五言律诗《酬王阮亭先生见寄三首》,诗中表达了对王渔洋的尊敬与怀念。也表达了两人在政治上的所走的不同道路。他自己愿过消迹远祸的退隐生活,而奉劝王渔洋去做飞黄腾达的高官。先生在京城作诗一首: " 松花谡谡吹玉缸,挥毫三峡流春江,未论文雅世无辈,风貌阮何谁一双 " 。诗中把赵执信比作七贤士中的阮藉,对赵执信有着很高的评价。但后来,由于俩人诗作诗见不一,王渔洋的诗文创作继承了大诗人严羽的风格为主神韵,而赵执信却主张 " 诗之中要有人在,诗之外要有事在,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 " 。因此在诗文创作方面曾引起过长期的争论。赵执信的诗论专著有《谈龙录》和《声调谱》,其中《谈龙录》还是我国诗论专著的第一部。
九、东 游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 1693 年)秋,先生第一次出游观海,但行至掖县沙河店,就兴尽而返。康熙三十四年(公元 1695 年)秋,他第二次出游观海,到达了福山、蓬莱等地。先生东游观海不是为了求仙而是为了开阔心胸,排散郁闷,访友拜贤。这次东游观海他去过郑玄的家乡郑公乡,还登上秦始皇勒文的芝罘岛;还凭吊了登州的东坡祠;还探赏了海边的田横寨,在这期间,他创作的诗歌有八十二首,都收入到了他的《观海集》中。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东向言怀》、《蓬莱阁望诸岛歌》等。
十、南 游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 1696 年)秋,先生开始了南行广东的一次壮游。他沿运河南下,横渡黄河、长江到达杭州,然后沿钱塘江逆水而上,入鄱阳湖,到达南昌;然后沿赣江逆水而止,经过大庾岭,入北江,到达广州。最后沿东江,过岐岭于当年年底到达潮州。第二年春天,从潮州沿原路返回,于五月份回到家乡。在先生的一生中,这是他旅程最长的一次游历。这次游历,他看到了奔腾倾注的黄河,领略了烟波浩渺的长江,游览了风光秀丽的西湖,经历了屈曲艰险的赣江十八滩。在济宁他赞扬了曾在太白酒楼上 " 凭高纵饮 " 的大诗人李白,在大庾岭,他歌颂了开辟梅关路的开元名相张九龄;在潮州,他重新书写了《韩文忠庙碑》的碑文,对韩愈、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表示了衷心的钦佩,在铅山,他凭吊了辛稼轩故居,对辛的 " 慷慨词独绝,惨淡志难酬 " 的生平遭际,表示了无限同情和惋惜。这次壮游,他会见了许多友人,在淮安他见到了汉学家阎若璩;在杭州,他见到了戏剧家洪升;在广州他见到了著名诗人陈恭尹;在潮州,他见到了同年知已张克嶷。从这些友人身上他得到了安慰和鼓励。这次壮游创作的诗篇,作者把它编成《鼓木世集》,“鼓木世”两字,除含有离开浊世,“鼓木世而去”的意思之外,也说明他这次壮游经历的江、河、湖泊,要靠水上船行。《鼓木世集》共收入诗歌 233 首。
十一、北 游
赵执信在康熙四十年(公元 1701 年)至四十三年(公元 1704 年)间,曾两次北游天津,在天津先生经常到好友张鲁庵的篆水楼与友人谈古论今,聊天吟诗,宴饮作乐。这期间他创作的诗歌《海鸥小谱》、《赠仙姬》等作品多数为艳情诗,后来都被赵执信从诗集中删掉了,但在他的《诗余》里,还保留了某些痕迹。应该说,在先生的游程中,这一段是后来自己不满意的一段,也是后人无借鉴价值的一段。
十二、西 游
赵执信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 1703 年)至四十三年(公元 1704 年)间还到过河南的嵩山、开封、阳武等地。在河南先生去过西汉时期刘邦的功臣陈平的家乡,到过张良使力士椎击秦始皇的博浪沙。先生在怀念陈平的同时,也想起张良,要学习张良急流勇退,隐居避祸的作法。
十三、客 吴
赵执信一生五次到过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第一次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 1696 年)至三十六年(公元 1697 年),这次他是漫游广东时往返经过苏州,在苏州停留的时间比较短;第二次是在康熙三十九年(公元 1700 年),主要是到常熟看望他的乡试座主翁叔元;第三次是在康熙四十一年(公元 1702 年),这次是到常熟参加翁叔元的葬礼;第四次是在康熙四十四年(公元 1705 年),这一年先生的家乡遇到了特大干旱,庄稼几乎颗粒不收,可以说是严重到了 " 人相食 " 的程度,因此这次的南游主要是生活所迫。这次先生在苏州见到了老友朱彝尊,与他一直交谈到了深夜;见到了好友王煐(南村),和他游览了虎丘、石湖;见到了史生衢,和他谈论了观演《长生殿》而获罪的往事。他还游览了沧浪亭、狮子林,并游览了常熟的虞山。在苏州先生居住在葑溪,他把这段时间创作的作品命名为《葑溪集》;第五次是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 1720 年)冬至雍正二年(公元 1724 年)冬,前后共计四年,这是先生漫游中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次漫游他携带了眷属,在苏州仍居住在葑溪。第二年迁居陈氏西园,后又迁到金鹅馆。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他从苏州去过南京。在南京短时游览后又返回苏州,同年四月先生一家离开苏州家乡,中途在扬州逗留了五个月,于年底回到了家乡。四年中先生所创作的作品编为三卷:离开西园以前的作品命名为《浮家集》,迁入金鹅馆到赴南京前的作品命名为《金鹅馆集》;其余的被命名为《回帆集》。在这四年中,作者描写自然景物和闲适生活内容的作品少了,反映人民苦难,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罪行的作品多了。许多现实主义名篇,如《村宿书所闻》、《氓入城行》、《水车怨》、《吴民多》、《两使君》等都产生在这一时期,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先生创作的一个辉煌时期。《氓入城行》是反映民族暴动的光辉诗篇,这首叙事诗,形象的提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先生自始至终站在农民一边,揭露地方官的残暴、卑鄙和狼狈,肯定了农民反抗的正义性它是全部《饴山诗集》中现实主义诗篇的顶峰。
十四、退 居
赵执信从第四次南游结束到第五次南游之前是先生家居的第二个阶段,时间约计十四年。在这期间他曾到过扬州一次,时间在康熙四十八年(公元 1709 年)冬至四十九年(公元 1710 年)冬,先生这次家居的中心是颜神镇东面四十里外的域子庄,那里有赵氏别墅红叶山楼,这期间的作品被命名为《红叶山楼集》,收入古律杂诗七十八首,在这段家居生活中,先生还参加了某些体力劳动,他关心民事生产,对农民有着较深厚的感情。当他看到域子庄东面的淄河上没有桥梁,每到冬日水寒刺骨,行人渡水深为苦时,先生感到非常痛心,于是便伐掉自己的百年古槐,招集工匠,在淄河上搭成桥梁,免除了行人的渡水之苦。在这期间先生创作的七律《遗兴》和七绝《涉淄水感怀》描写了山林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幽雅的生活环境,正好适合隐居避世。他感到乞食于封建统治集团的仕宦生活是可耻的,只有自由闲适的退隐生活才是清高的。
十五、归 隐
雍正二年(公元 1724 年)这年赵执信六十三岁,结束了长达三十年的漫游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隐居在他的别墅—因园,直到乾隆九年(公元 1744 年)先生八十三岁病逝,隐居生活二十年。这段时间他创作的作品命名为《怀旧集》和《磺庵集》。先生笃义气,重友谊,老而不衰。身在因园,他仍然时刻关心着好友的健康,存亡和生活,先生的会试同年张伯绩,因为反对一个姓黄的县令贪赃枉法,被县令罗织罪名告到了省府,张伯绩为避难投奔到赵执信的家中,先生昌着极大的风险,将张留在家里,生活全有先生供养。张伯绩避居在先生家中多年,最后病死在博山,先生为其营葬,料理后事。到他迁葬的时候,先生已经七十七岁,已是双目失明的老人,还口授儿孙为他作了申冤的墓志铭。对朋友,他是全始全终不以生死异心。常熟诗人仲是保,因为敬佩赵执信的才学,不远千里来到博山,拜先生为师。这个人长期住在博山,生活由先生供养,直到老死。死后,先生为他营葬,并且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将钟是保的诗作论定成集,定名为《翰村诗文集》。先生在隐居时期所创作的《怀旧集》,就是悼念生前好友的作品,人各一传,人各一诗。
除了《怀旧集》外,属于这个时期的作品还有《磺庵集》,先生《磺庵集》中的诗作,主要是利用象征手法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其中的诗作,有的象征了封建统治集团;有的象征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的象征了当时社会的残酷,有的象征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的象征了当时无才无德、谄媚成性的庸人。这些诗作都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诗篇。
赵执信诗集笺注
《赵执信诗集笺注》是一本注释清人赵执信诗集的文学专著。赵执信是山东淄博人,他18岁中举人,选入翰林院任大学士。他是清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清初的文学领域里,从诗歌理论到诗歌创作,都有相当高的成就。赵 执信的诗歌20卷,各体诗计1064首,清代的《四库全书》收录了他的大部分诗歌。85岁的赵蔚芝教授、75岁的刘聿鑫教授对全诗进行了笺注,并作了简评。
《赵执信诗集笺注》一是填补了近代文学史上诗歌园地的一个空白,具有较高的文学积累和继承的价值。赵执信在清初诗坛颇负盛名,但因受迫害等原因,后人很少提及他,他的诗集也从未有人注释过。赵、刘两教授从1960年开始选注《赵执信诗选》,又经过40年研究,反复修改、增补,完成了全部赵诗的笺注系统工程。笺注和简析部分计130万字,是赵氏原作的5倍,为广大的诗歌爱好者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二是注释准确、详尽、精当,言而有据,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该书涉及到历史典故达2000多个,作者对全部诗作,逐首、逐句、逐个典故,都参照史料作了细致的考证和通俗的阐释,坚持做到准确、可信、通俗易懂,进一步展现了赵诗的内涵和风采。三是简析深刻,画龙点睛,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每篇诗均有简短评析,作者引经据典、语言精炼、文笔优美,使该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赵执信文学成就
赵执信是与蒲松龄、王渔洋齐名的孝妇河畔三文人之一,是清代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赵执信富有才华,14岁考中秀才,17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18岁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23岁担任山西乡试正考官。25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篡修官兼预修《大清会典》。28岁,因在康熙佟皇后国丧期间观演洪升的《长生殿》传奇,被削职除名。削职还乡到他63岁,主要是他的漫游时期。他的足迹东至黄海,西至嵩山,南至广州,北至天津。长期的漫游生活,使他得以深入社会,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1725年,63岁的赵执信结束了漫游生活,回到故里退居在博山城东关外的别墅-一因园中继续写作,至1744年逝世。享年83岁。
青年时期的仕宦、壮年时期的漫游、老年时期的隐居,这是赵执信一生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从积极向上爬,至受排挤跌下来,再到逐步深入社会,接近人民,这是赵执信一生所走的曲折道路。他的作品的现实性和人民性,他的现实主义和诗歌理论.正是在这样的经历遭遇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也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
赵执信现存的著作有《饴山诗集》十九卷、《饴山文集》十二卷、《诗余》一卷、《谈龙录》一卷《声调谱》一卷、《礼俗权衡》二卷。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饴山诗集》和《谈龙录》。
赵执信的诗歌理论,集中发表在《谈龙录》里。《谈龙录》的见解,主要来自冯班,其次来自吴乔。在《谈龙录》里,赵执信针对王士禛(王渔洋)的“神韵说”提出了如下的主张:第一,诗中要有人在;第二,诗之外尚有事 在;第三,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第四,艺术风格应该由作家“从其所近”,自由选择;第五,奖掖后进。必须选拔真才,不能借此结成宗派,《饴止诗集》十九卷中,集有赵执信的各体诗歌1037首。写作时间,从康熙二十三年作者23岁开始,到乾隆八年作者82岁止 赵执信的诗歌,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人民性。主要分为:(一)社会诗。赵执信的一生是同情人民的。特别是在家居漫游、深入现实之后,对人民更加同情,其代表作有《道旁牌》、《纪蝗》、《后纪蝗》、《久旱》等,反映了给人民造成苦难的天灾和人祸。在《氓入城行》这首叙事诗中,形象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真理,站在农民方面揭露县令的残暴,肯定了农民暴动的正义性。他是全部《饴山诗集》中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现实主义诗歌的珍品。(二)写景诗。赵执信热爱祖国,喜爱自然,特别是削职除名后,他更向山水景物中寻求慰籍。他的足迹涉及八省,诗集中留下大量的写景诗。概括起来主要有四部分:一是《并门集》中的山。二是《观海集》中的海。三是《鼓枻集》中的红河湖泊。四是《红叶山楼集》中的田园风光。(三)咏怀诗。赵执信富有才华,富有骨气,性格傲岸,不肯向权贵低头。他的咏怀诗,有时思想消极,或表现为逃避现实,或表现为否定现实。(四)咏物诗。赵执信长于咏物。所咏之物,有动物,有植物,有器物,有自然现象,有神仙鬼怪。这些咏物诗,为咏物而咏物的占少数,大部分是借咏物而咏怀。(五)咏古诗。赵执信长于咏古诗。咏古的“古”,包括古人、古事和古迹。(六)友情诗。赵执信重视友情。他为自己的挚友编了《怀旧集》,其中重点十人,每人各一诗,附以小传。(七)游仙诗。这些诗,少数是游戏笔墨,炫耀神奇;多数是反映并讽刺现实,寄寓作者的思想主张。
赵执信的作品,在创作方法上,兼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他的诗歌以思路劖刻为主。表现在取材立意上:他善于用同一题材,表现各种内容;善于从旧题材中,翻出新的内容;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寄托大的道理。表现在诗歌语言上,他反对涂饰,力求淳朴。吴雯在《并门集序》称赞他的诗“直而不俚,高而不诡”。陈慕尹在《观海集序》称赞他的诗“自写性真,力去浮靡”,用质朴的语言写诗,能把诗写得清新峭拔,含义深刻,这是作者诗歌语言的特色。
赵执信是清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不仅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诗篇,而且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主义诗论。《四库全书?总目因园集》把赵执信与王渔洋两人的诗进行了比较。作了如下的论述:“王以神韵缥缈为宗,赵以思路劖刻为主。王之规模阔于赵,而流弊伤于肤廓;赵之才力锐于王,而末派病于纤小”。这个评语比较公允。
在清初诗坛上,赵执信是颇负威名的。《书目答问》把他列为清初诗家“各具一格,有独到无习气”的八家(吴伟业、冯班、王士祯、施闰章、毛奇龄、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之一,足见其在诗坛上的重要地位。1995年5月,淄博市博山区举行了全国首届赵执信学术研讨会,为赵执信学术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执信故事几则
清朝,在淄博,孝妇河畔出了三位赫有名的人,那就是上游博山境内的著名诗人、官至翰林的赵执信;中游淄川境内世界短篇小说一代宗师蒲松龄;下游桓台境内一代诗宗、文坛领袖,官至刑部尚书的王渔洋。现在我向大家先介绍一下清朝著名诗人赵执信。赵执信,出身于官宦世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五六岁能作诗,出口成章,人称为“神童”。成年后,官至翰林院赞善,人称赵翰林。赵翰林小时候有几件趣事,在这里我给大家讲来听听。
有一天,教书先生在园子里散步,忽然看见碧绿茂盛的蓖麻叶很像人的手掌,于是诗兴大发,信口吟道:“堰头蓖麻伸手要啥?”正恰,这时赵执信也在院里玩耍,听到先生之言,便望了望水池里盛开的荷花,略一思索,马上说道“池中荷花攥拳打谁?”先生听了,见是小学生赵执信,心中暗暗高兴。
赵执信上学的书房附近,住着一家贫女,孤苦伶仃,度日艰难。赵执信是富家子弟,便偷偷地周济她点面食、衣物等,这事,传到先生耳朵里。先生怕发生意外,坏了赵家的名声,影响赵执信的前途。就借一联语来警告他。先生出的上联是:“钻狗洞,偷樱桃,不知是谁?”赵执信心中早已明白,便理直气壮对曰:“跳龙门,折桂枝,那就是我”。先生听了之后,觉得此子不凡,前途不可限量,不能等闲视之。
有一年,赵府大兴土木,扩建宅院。很短的时间内,赵执信与工匠们混熟了。他一有空便跑去和工匠师傅们聊天,大家早就听说赵府的少爷聪明伶俐,对答如流,能诗善文,有意想考考他,试试他的才华。一天,师傅们把赵执信叫来说:“少爷,我出个题考考你行不行?”赵执信毫不犹豫地答道:“行啊!请师傅出题”。一位老师傅说:“我就以盖房子为题,出个上联,你对下联吧!”于是说:“俯瓦、仰瓦、瓦对瓦”赵执信聚精会神地听了后,连说:“好上联,好上联。”于是就立刻答道:“横砖、竖砖、砖顶砖。”
清康熙三年,吏部尚书孙廷铨辞官不做,回颜神为民。因为孙廷铨是康熙皇帝的老师,颜神人称他为孙阁老。赵执信在上学读书的时候,孙阁老已回乡数年了。一天,孙阁老晚饭后到孝妇河边去散步,偶然发现河里有一少年正在摸鱼。这少年身穿绿裤绿褂,两手乱抓乱摸,溅起的水花将全身湿透了,很有意思。孙阁老越看越爱,就和他开玩笑道:“出水青蛙着绿衣。”这少年忽听岸上有人奚落他是青蛙,抬头见是一位身穿红袍的老者,他回敬道:“落汤螃蟹穿红袍”。孙阁老听罢,看了看自己一身红衣,不禁哈哈大笑,连声说对得好。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少年就是城里赵府上的公子赵执信,心里想:这小子才思这样敏捷,又长得天庭饱满,地阔方园,气宇轩昂,他日必是国家栋梁。于是,孙阁老亲自倒提媒,将他的侄孙女许配给赵执信为妻。
有一年,孙阁老被康熙皇帝召见,康熙皇帝为了叫孙阁老在京多住几日,便想了一条妙计:在宴会上康熙对他说道:“朕,现在撰一上联,孙爱卿来对下联,爱卿啥时对上,就啥时回府。”孙阁老听了,赶紧离座参拜道:“请赐上联,容老臣来对。”于是康熙便指着洒在龙案上的点点滴滴的琼浆玉液道:“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这上联,猛一听并不难,但仔细一琢磨,很难以工对。于是,孙阁老便耐着性子住下来,成天里苦思冥想来揣摩对对,但始终也没有确切的下联。每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一个老家人,知道这事后,就走近孙阁老附耳小声道:“奴才想来想去,要想对得好,阁老可派人回家问贵孙婿……”。阁老一听,顿开茅塞,立即派一个得力家人,忽忽返回颜神,向太夫人告之此事。太夫人一听,马上到赵府将赵执信叫来,如此这般讲了一遍,赵执信听了,神态自若道:“不必着急,这有何难。”说着提笔立即写出了下联,密封好交给来人。家人连夜赶路进京面交阁老,孙阁老打开一看,高兴地合不上嘴了。
这日皇帝宴请孙阁老,见了面就问道:“爱卿,下联对上了没有”孙阁老答道:“老臣已思得一联,恭呈万岁御览。”康熙帝接过去一看,下联是: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康熙帝连声称妙,赞不绝口,龙颜大悦,厚赏阁老。
成年之后,赵执信是清代一位有骨气、有才华的优秀诗人,同时也是一著名的诗论家、书法家。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父赵振业是明朝天启乙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入清后做过山西、江南两省布政司参议;叔祖赵进美, 系明朝崇祯庚辰进士,入清后,曾任福建按察使。赵家在当时当地可谓赫赫大家。赵执信自幼受到当时朝内秘书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的喜爱与赏识。据说,孙廷铨曾以《海棠赋》为题试赵执信才华,见其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当面赞许他“远大器也”。赵执信也因此成了孙延铨的孙女婿。赵执信的一生也深受这位 “为文从政,一本经术”的老夫子的影响。同时,赵执信又是刑部尚书、著名诗人王士祯即王渔洋的甥婿。赵执信一生坎坷。其人生大致经历了青年时期的仕宦生活,壮年时期的漫游生活和老年时期的隐居生活三个阶段。凭借自己过人的才华,赵执信17岁考中举人第二名。18岁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检讨。23岁任山西分试正考官。25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并兼任翰林院检讨。然而正当他春风得意时,却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国恤中宴饮观剧案”。赵执信因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国恤”期间,被友人洪昇邀请观(长生殿),被黄六鸿告发,以“国恤张乐大不敬”之罪,革职除名,当时他只有28岁。赵执信的许多朋友,无不对他的才华和遭遇表示惋惜,孙莪山曾在诗中写道:“秋谷才华近绝涛,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一直没能再踏入上层社会。赵执信具有一种清高的人格和对人生、对世事不怨不悔的超然精神,对《长生殿》事件的态度颇能说明这一点。事发后,有不少当事者千方百计开脱自己,极个别的人甚至不惜味了良心出卖朋友,而赵执信却说:“余至考功,一身任之”。把此次事件的责任尽揽子自身。他拒绝向刑部官员行贿,结果被革职削籍。之后,他也没有像慎行那样改名再登第,而是闲置终身。当他晚年寄居苏州时,得友人冯躬暨告知有复官机会,他写诗表示谢绝:“解道萧韶能得凤,何妨一鹤不来仪。” 赵执信18岁中进士,踏上仕途,28岁便被迫离开京城,前后只有10年时间,但严酷的现实却使他较早地成熟起来。他看透了官场的龌龊、世态的炎凉,尤其是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和某些势利小人的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极其厌恶。他要洁身自爱,保持人格,不与那班人同流合污,加之他认为自己有才华,有能力,不够谦虚待人、谨慎行事,必然使其成为被排挤的对象。所以,在他的笔下一度曾透出一种孤寂感和悲凉感。他在《除草》、《蝉》等诗中,都传达出这样一种情绪。比如,康熙二十一年,在所作《蝉》一诗中吟道:“蜕化知何故,传声秋树端。虚随貂作饰,剩有露为餐。蟋蟀劳相和,螳螂遣暂安。严霜休太逼,已怯早来寒。”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赵执信虽身处宦海时,仍能体会到百姓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意识展现于笔端。他在23岁时,曾在出典山西乡试的途中,作诗《道旁碑》,深刻揭露了道路两边许多功德碑的虚伪性、欺骗性,再现了劳动人民受之约束和 精神上的双重压迫。青年时期的仕宦生活以《长生殿》事件为结局,也是赵执信人生中一个重大转折。如果说,在此前赵执信要实现自我还有些顾虑的话,这时的他彻底解脱了,尽将一腔愤恨与不平倾泻于笔端。自被削职到63岁(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 年)时,是赵执信在全国各地的漫游时期。他以此排遣心中烦恼,在山水景物中寻求思想上的慰藉。通过漫游,深入社会,接近人民,体察民情民意,访问了许许多多知心朋友。他由官场的黑暗逐渐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由个人的不幸逐渐认识到了广大人民的痛苦。经过这一时期的漫游,赵执信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他的平民意识在思想中越来越多,他和平民百姓多接触一分,对掌权者之愤恨就增加一分。正是在与平民百姓的不断接触中,他的思想与感情得到了真正的深化和升华,他个人与掌权者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社会化。他把漫游时期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在赵执信的创作中,无论是咏物诗、怀古诗,还是那些新乐府式的“民怨诗”,都力求对社会、对读者产生一种影响,以期引起 读者或赞同、或同情、或怒恨的情感共鸣。现实主义是他诗作的一贯风格。他同情人民,一生写下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收录在他的《饴山诗录》里。该诗集共19卷,收录赵执信诗歌1044首。赵执信的诗有的反映清初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和给人民造成苦难的原因,如《大堤叹》写的是水灾,《纪旱》写的是旱灾,《刈割二十韵》写的是霜灾,《记蝗》写的是虫灾等等。但赵执信不仅对天灾有怨恨,更对人祸有指责。在《记蝗》中,他劝说蝗虫不要吃农民的庄稼,最好到达官贵人的公馆里安家落户,表现了对统治集团的厌恶。在康熙四十四年的《碧波行》里,他把批判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皇帝:“连江千里号悲风,无由吹入长杨宫。翠华春日此徘徊,何不却趁清秋来。”指责皇帝不要只到江南游山玩水,应到江北察看一下灾情,体察一下民情。在《题搜山图卷》中,他借画面上的群妖,鞭挞了统治集团中荒淫无耻的大小官员。赵执信重社会、重读者,表现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诗作也因此充分体现了现实性,由此与王渔洋在诗坛上倡导的形式主义作风和宗派主义倾向针锋相对,出现了清初山左诗坛上一桩著名的“诗坛公案”。王渔洋是清初诗坛盟主,是“神韵说”的倡导者。在他的影响下,诗坛形成了形式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而受到严羽和吴乔思想影响较深的赵执信,则主张“诗中要有人在”,反对作家无病呻吟,脱离现实;主张“诗之外要有事在”,强调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教育意义;主张“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要求形式服从内容,语言为内容服务;主张作家“从其所进”,自由选择艺术风格,反对以“神韵”的惟一尺度衡量作品的好坏。他的诗论专著《谈龙录》,针对“神韵说”而作。赵执信还号召作家继承《诗经》、汉乐府和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要被当时的形式主义诗论所迷惑。他的主张虽有过激之处,但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他的以上主张击中了形式主义诗风的要害,确有可取之处。
赵执信63岁时结束了漫游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虽然隐居,但关心现实、关注社会的思想没有变,反映现实的笔也没有放。7岁时虽因病失明,但仍笔耕不辍,又出诗作百余首。他的作品语言朴素,立意新颖,至今仍有许多作品广为流传。
纵观赵执信一生,作为仕宦中的他,的确不幸,然而,作为诗人、一个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却正是由于这种“不幸”成就了他这样一个“抱奇才、负奇才”的奇人。
分享按钮